(2006.05) 壹號人物:謝長廷
謝長廷 救黨圖存的最後王牌
文◎陳偉克
卸下閣揆之位,謝長廷離開台灣,遠赴美國哈佛進一步深化他的「和解共生」的政治哲學論述。一個身上已無任何公職的「前院長」,又遠離台灣一萬多公里,然而,他卻依舊是輿論追逐討論的焦點...。光是這一點,就足以證明謝長廷在台灣當代政治領域上受人矚目的程度,遑論他即將帶回來碎鍊過的「共生-當代政治領袖的責任」看法,抑或不久後又將在台灣捲起波瀾的「看好台灣」運動。
選不選北市長,自有盤算
但無可諱言的,不管是媒體或民進黨,四月之所以「瘋謝」,除了他的政治哲學命題激起共鳴、引起討論之外,「勸進」謝長廷參選台北市長,也是重要因素。
就從這個地方談起吧。
謝長廷到底選不選市長?外界大致有兩股意見:一是「陰謀論」;一是「救黨圖存論」。
持「陰謀論」者認為,拱謝參選是一著一石數鳥的好棋。既有「公若不出,奈『全黨』蒼生何」的道德正當性,又可順勢排除謝參選二○○八總統之路;一旦謝參選,基於勝選考量,包括謝個人及其團隊,都必須在資源爭取上求助於原本關係緊張的「對手」(如扁系、蘇系),屆時,謝的角色由主動轉被動,甚至於還得將需看他臉色的高雄市長候選人一併奉送,搞成「西裝換內褲」,特別是謝不管選不選得上,人情債恐怕還得一毛不差連本加息全數奉還?算來算去,拱謝參選台北市長,在有心人的計算中,果然是穩賺不賠的生意?!
配合演出,把選局炒熱
在這種狀況下,謝縱使有心代黨出征,心中恐也有疑慮,更何況正如他自己所言,擔任過兩屆高雄市長,也擔任過閣揆,他個人是毫無意願參選台北市長的。但何以謝長廷又不把「拒絕參選」的話講白了呢?或許,這就是一個溫情主義者,一個格局恢弘的政治家必須面臨的道德難題。
不能否認,民進黨已經陷入建黨以來最大的生存困境,就許多「真誠」的支持者而言,現階段,「謝長廷」三個字,確實是民進黨「救黨圖存」的王牌,因此,謝也一定感受到這股「純淨」的力量,所以明知拱謝的源頭雖有「設局」的意味,也不便直言拒選,反而極其巧妙地配合演出,不斷拋出黨要團結、要有共識、要視參選為整體戰略佈局的一環,才有進一步談是否參選的需要。
謝長廷的配合演出,非常有效地翻轉了台北市長一役「藍熱綠冷」的現狀,而選情發展至今,無論謝最後是否參選市長,其實都已成功將民進黨如冷凍般的低迷選情,從冰庫中取出了。
或許吧,把年底北高市長選戰打好,對民進黨低盪的氣勢會有幫助,但,這能持續到二○○八年繼續延續本土政權嗎?民進黨的問題是在於打仗打不贏嗎?還是,民進黨根本已經忘了打仗怎麼打?
這些大問號,其實謝長廷早就洞燭於胸了。打仗需要中心思想、厲兵株馬,但民進黨執政六年,卻習於過去的老戰法,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,末梢神經反應遲緩,民進黨要面對下一階段,面對後扁時代的延續執政,必須有符合時代需求的論點。而這些,正是他卸任閣揆之後,必須赴美繼續深化他對台灣未來發展論述的原因所在。
堅持民進黨應該往中間方向移動
台灣發展、定位的問題,隨著近年來中國的的崛起,已經出現了本質上的變化。譬如,過去台灣跟中國互不往來,相互仇視,兩岸在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地位上,也分屬美、蘇兩大陣營,彼此間根本不存在互動的問題。
但今天不一樣了,台灣在中國有高達兩千億美元的投資,這個數字,幾乎是台灣四年的國家總預算;在國際政治上,美國也不再視中國為絕對的敵人,反而是具有抑制北韓、伊朗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蠢動的「準」戰略夥伴。這也解釋了美國明明需要台、日等東亞海國「監視」中國,卻又對台灣屢屢刺激中國的舉動暴跳如雷的矛盾心理。
因此,謝長廷認為,基於維護台灣的利益與適應問題本質的變化,「民進黨不能往台聯的方向走,應該要往中間移動」。而所謂「往中間移動」的公約數,就是「共生」。
共生的前提是彼此都要能生存,不是玩零和戲碼,共生的目的在於讓彼此都有更好的發展,這就是「進步」的文化觀。把這種政治哲學論述放在實際的政治操作中來看,更容易看得清楚。謝長廷認為,藍、綠兩陣營在國家定位上互不相讓,但實際上都沒有共通的公約數了嗎?其實不然,他指出,維護台海現狀、促進兩岸對話、反對中國武力威脅與台灣前途人民自決等四項,是雙方可以達成的共識條件,這些共識建立,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界定就相當清楚,中國也就失去見縫插針的空間。
至於兩岸之間也可以有共識,包括:一、程序上的,即台灣的末來應由台灣人民來決定;二、時間上的,兩岸政府都不必急於一時決定台灣的終極地位。
和解共生,台灣未來必走之路
共識建立,朝野互動、兩岸交流,都能在比較可以預期的效果下推展,譬如大陸也同意台灣人的台灣優先主張,那麼兩岸經貿合作就可減少許多壁壘,中國也可以因此讓台灣更加信任,對中國而言,也具有可以獲致認同的效果;對島內而言,台灣優先也成為藍軍的基本論述,讓綠軍能更加認同,而綠軍對台獨的主張就是界定在保護現狀,讓藍軍也能認同的話,彼此間也才可能解除互相毀滅終至損及台灣發展的零和危機。
謝長廷談這些問題,其實早在他接任閣揆之初就廣為外界所知,他確實也身體力行,希望先在島內取得與在野和解而後共生的台灣發展利基點,但很不幸的,在野黨沒有給他這個機會,而最高當局也不給他充裕的時間去融化拒絕和解的大冰山。然而,政治人物的穩定性就在此刻可以看出,謝長廷雖然在滿腹委屈的狀況下離開行政院,但依舊堅持和解共生的路線,這是理性戰勝情緒,當然,這也是未來台灣要邁向下一階段發展所最需要的領袖特質。
謝長廷回國了。對他個人而言,或者對台灣的發展而言,面對下一階段的去處,都值得所有台灣人民報以最高度的關心。不管謝長廷是否參選二○○八總統大選,他所提出的共生之路,必走:同時,今年以來持續低盪看衰的台灣局勢,都必須改弦更張,謝長廷提出的「看好台灣」運動,必走!
性格穩定、視野宏觀,或許,謝長廷二○○八之路,也是台灣在發展關鍵時刻不得不走的歷史必然吧!
備註:感謝謝長廷無名小站部落格提供照片